秤与面子
爸爸会跟我说一些买菜的事情。每每说到扣秤,即缺斤少两,我都会很奇怪。我问他,既然你知道会扣秤,为什么还要去买呢?为什么不去别家买呢?爸爸说:因为别人家也扣秤。那为什么不自己带个弹簧秤过去呢?答曰:别人看见你带秤,原本三块五一斤就跟你开口要四块钱一斤,无论哪一家见到你都要涨价都一样。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如果市场上所有卖菜的都是四块钱一斤,这时候有个人突然说三块五一斤,大家都会去他那里买(尽管他扣秤),于是其它卖菜的都只好开始吆喝自己也是三块五一斤,然后每个人都不得不扣秤,使得实际单价还是想要卖出的的价钱,可能是四块一斤,或者更多,全凭手感多或者少。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扣秤,并且是买菜的都知道卖家扣秤的情况下,还不去戳穿,在中国,我们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的英语老师Micle来自美国费城,在中国生活很久了,学习中文已经五年了,他说过自己有一次买橘子,当时感觉只有三斤,卖的人称完说4斤,他虽然付了钱,但是回家自己称了之后只有三斤。这件事情让他非常伤心,觉得中国人不讲诚信,伤害他感情,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当做半个中国人了(他准备在中国结婚,已有中国女友)。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个事情不关乎中国人讲不讲诚信,这是上述扣秤问题中极端的一个例子,整整扣了一斤。扣秤的多与少,我们可以用一个中国化的词语来表示,就是“来去”。如果都是四块钱一斤,像超市里面那样,明码标价,大家都不舒服。但是三块五一斤,如果我常去你那里买菜,我们是熟人,为了长久的生意,我会扣的少一点,这样算下来可能也就是三块八一斤的样子。如果你是个外国人,我就是想欺负你不懂,那么,缺斤少两之后,有可能实际单价是五块钱一斤。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称前者为“有面子”,或者说“给你面子”。
人们愿意选择具有不确定的五毛钱浮动范围的卖家,因为除了手上那杆称,人们心里还有一杆秤。买东西的人愿意去赌一把:卖家想要长久的生意,还是狠宰一刀不求细水长流。
上述可以叫做“买卖”中的“仁义”,或者更深入的思考,就是中国式的处世哲学“面子”问题。
什么叫面子。再举一个例子。前几天院运会的时候,我们宣传部强行占领了原本用于一个班级开班会用的活动室来搞手工制作,此班班长来的时候,很着急,因为通知的时间就要到了,但是活动室被抢占了。我的部长说:你去借六号楼的活动室。班长打过电话又来找我部长,说是那边的负责人不肯。于是部长亲自打电话过去,因为他们两个同级,那头立即就同意了。
这就是面子:规章上没有说可以,也没有说不可以的事情。B去,可以;C去,不可以。B就是有面子。
换个说法,规矩订的三块五一斤。B去,实际就按照三块五买来了;C去,实际被扣了秤,按照四块才买来的。B这叫做有面子。
由于我并没有去过外国,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特有的,还是外国也有的。所以,姑且称为“社会上具有的”圆滑的留有余地的处事方式。这件事情我思考了很久,特此作一篇文章聊以记录,并不含褒贬意味,全凭个人觉得有趣。一方面,这种规章加上“面子”的处理让我觉得机动和灵滑;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五毛钱的“面子”的余地,让人觉得难以把握,有时候甚至无能为力。以至于,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为什么他可以,我就不可以?!”
人心里有一杆秤,称得出面子的重量。
你的数据呢???
数据库只到前几天的,这一篇是好不容易找回来的。。。。唉
好文
得此间妙义者,惟汝而已
中国特色,面子即关系,中国是关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