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抗生素用的太多,我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在日本有过好几次很严重的感冒,吃西药已经不太管用了。后来幸好学校附近有个诊所,医生是一个老爷爷,主要用汉方。日本的汉方就是中药,中药治好了我很多次。所以我逐渐开始信赖中医了。

这个月我和男朋友都得了很严重的感冒。离开阪大之前新冠刚开始流行,我去诊所求过一次处方药,请医生为我开了平时常用的药。都带来了,虽然我生病的时候吃什么都清楚,但是男朋友也病了,他平时生病不吃药。一开始只让他用甘草桔梗粉末漱喉咙,效果不太好。我看他病得实在厉害,嗓子说不出话,不省人事,看来必须用药了。

只知道自己吃什么的情况下,又不是医生,真的很难开药。好在我手上药多,全部仔细查了,感觉应该吃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真一副下去他就能说话了,症状也缓解了许多。我自己主要症状是鼻塞,所以吃的荆芥连翘汤。总之过了一周两人都好了。

这次生病我开始深深认识到自己必须学点中医,关键是什么情况下吃什么药,因为这些药都出自《伤寒论》,我就开始看伤寒论。还有因为药不够了,我又从日本乐天上买了很多药过来。

一周到的,走的EMS,店家还送了许多赠品小样。

清单如下:荊芥連翹湯,麻黄附子細辛湯,川芎茶調散,竹茹温胆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桂枝加术附湯,葛根湯加川芎辛,清肺湯,桔梗石膏,甘草桔梗,黄連湯,小柴胡湯

黄连汤和小柴胡汤是我考虑以后私加备用,医生并没有给我开过。这些药主要是汉方大公司ツムラ(TSUMURA)出品。这个公司做处方有一百多个方子,其中大部分都有对应的非处方版本。我原先吃的是处方,现在买的是 非处方。药品的包装上还很细致了标注了使用对应的症状说明。

心血来潮去搜了中国是否有这些药,发现中国根本没有卖。在中国,方剂只有医院医师可以开,个人能买到的都是零散的一味一味的药材。私自制方,哪怕是按照古书做药,也是违法犯罪。

不禁感到有些悲哀,中医源于中国,国人却大多以为其是骗术,如今中医声名狼藉,势微。其实并非骗术,只是没有名医好药。《伤寒论》一百多个方子,药效立竿见影,中国这么好的古方,却让日本的公司申请了专利,在日本做到家喻户晓。

我在B站看郝万山讲《伤寒论》,虽然其中不乏很多古怪的,科学不认同的观点,但是其理念的先进颠覆我一直来对于疾病的看法。西医总将感冒这样的东西归为外因,比如细菌,比如病毒。然而哪怕稍微动一动脑子也能知道,每个人个体不一样,同样的东西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未必有相同症状。虽然广谱抗生素治好了 大多数人,可是那并不精细。我头疼,鼻子堵了,或者是咳嗽,难受的时候只能吃抗生素扛着,静静等待身体与病菌抗争结束,感冒能过去。自从遇到中药,我才知道还有跟医生说鼻子不通,一吃药就通了、就舒服了的好事。

只盼拿出上班做研究的十分之一的精力,稍微学一点中医,相信省下的钱也比赚到的多。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不了解的事物给一个机会,保持尊重,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同我以前一样没来由的做了井蛙。

共有 23 条评论

  1. 平时也是比较喜欢看中医,这两年得了湿疹,换了两个中医,给开的都是需要自己煎的药方子,麻烦不说,还搞满屋子的中药味。坚持了一个月不见好,无奈换了西医……

    来自广东
  2. 男友感冒到不省人事?那可是很严重了。
    伤寒论我也看过点,全忘光了。
    现在这么多骂中医的其实他们其实骂错对象了,该骂的是中医里庸医,而不是中医本身。

    来自江西
  3. QAQ我之前不明原因发烧这边日本人也推荐我用汉方,但是我拒绝了,毕竟那时的确有外伤。
    另外,你这里的评论怎么也开始显示ip属地了???

    来自日本
  4. 好像类似颗粒剂,这种提取技术是日本发明的,中国也有但达不到他们的水平。加上日本进口的药材,基本都是国内最好品质的,经过统一的标准化处理。作用更精确些。国内药材市场鱼龙混杂,医生水平也是残次不齐等,效果难以均衡。
    怎么说呢,西药作用明确,广谱抗生素作用细菌,不同药不同作用机理很明确。通过加减量来应对不同情况。但每个人生病,兼夹症状不同,只使用抗生素可能对其他症状没有什么帮助。感觉中药更像二元or多元,不同配合及各自量起作用。

    来自香港
  5. 敢用麻黄,感觉你胆子好大啊。我自己给自己开药少,不过一般都不敢用麻黄,哈哈,主要还是学得不精。我也学的伤寒论,只是也搞忘差不多了

    来自辽宁
  6. 感觉一个像是定性分析而另一个是在做定量化分析。中医有必要引入现代科学里的先进分析技术,搞清楚机理。只有一些理论,而又不能真正解释,缺少作用“公式”,对于它的推广和学习是不利的。

    来自北京
    1. 我觉得中药也是很定量的很严格的。造成中医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中医的诊断是基于“症状”而非“数据”的。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他的药效也是对症状立竿见影的,可是这也造成一个问题:整个体系基石“症状”就是比较含糊的,他非常依赖于人体的主观感受。中医问诊在乎患者“感觉”冷,“感觉”怕风,这种感觉有很多不确定性。我觉得这既是中医的魅力——关注人体感受,也是中医的弱点——不够客观。

      来自美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