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烟火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为品牌“始祖鸟”进行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表演。活动后,舆论的批评声迅速涌来,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对当地脆弱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二是活动审批过程的不够公开透明。事后,有专家指出此类烟花表演确实存在环境风险,现场证据也显示清理工作可能不到位。蔡国强与品牌方均发表了公开道歉。
网络上已有许多从环保和审美变迁角度出发的深入讨论。我对蔡国强本人了解不深,只知道他擅长烟花爆破艺术,并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的烟花设计。此事在短短几天内发酵成舆论热点,让我产生一个疑问:为何蔡国强能瞬间点燃众多“环保人士”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关注?仔细想来,我认为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于环保争议,它更像一个信号,标志着在当今时代,那个曾经被认为可以自由穿行的“全球村”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高筑的壁垒。
几乎在同一时间,我们看到了美国特朗普政府提议大幅提高H1B(美国工作)签证费用,也看到了日本右倾的政治姿态转向。蔡国强的事件为何与这些政治经济事件共享同一种底色?答案或许就藏在他的个人身份里。蔡国强1957年生于中国福建,在日本成名,最终定居纽约进行艺术创作,多次因大型烟花爆破艺术作品获得国际奖项。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之子”,成功收割了中国崛起和西方市场的双重红利。
然而这种成功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中国官方希望向外展示一个繁荣、友好的形象,而西方世界则更期待中国艺术家能展现社会的“另一面”。蔡国强展现了高超的平衡术:面对西方,他常谈及“文革”经历,将烟花的爆破升华为对体制的反抗与个人创伤的疗愈;面对国内,则强调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的传统,着力表现民族自豪与文化传承。此次的表演命名为“升龙”,作品本身无疑是想契合国内语境。可惜这次他并没有讨好到观众。
蔡国强的“翻车”并非偶然。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艺术家也正在被迫选边站队,原先左右逢源的空间正急剧缩小。他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信任消失,对话不再,不仅商品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受阻,连艺术所追求的普世价值与跨文化理解,也变得举步维艰。甚至“环保”这类本应超越政治的议题,也极易被工具化,成为各方进行身份认同斗争的话语武器。
我成长于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那时人们普遍相信明天会更好,“地球村”的概念让我们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脆弱。疫情的冲击远超预期,停工停学的狂欢过后,是严峻的经济现实。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保守与内向的政策。
政治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划分“我们”与“他们”。当资源充裕时,这种界限可以模糊;但当蛋糕无法做大,分配的矛盾便会激化,寻找“外部原因”就成了最便捷的出路。
蔡国强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夹缝中挣扎的符号。遗憾的是,当下各国似乎都选择了收紧而非开放。这起发生在世界屋脊的烟花事件,如同一则寓言:那些试图照亮夜空的短暂绚烂,最终只留下了更深沉的争论与隔阂。
6 条评论
蔡国强这次玩得挺大胆,虽然翻了车,但能让大家这么关注青藏高原的环保也是件好事。希望以后能有更绿色的大地艺术!
蔡是懂西方双标既当又立的。
从我个人来看,有点反感这种作秀多于实际意义的所谓艺术,
好的方面来说是抵制这种形式,实际可能是买不起始祖狗…
脚踏两只船的人好日子到头了
@springwood说的没错,又当又立,知错犯错,在喜马拉雅“升龙”计划前就有报道,蔡国强曾想在日本的富士山和法国的圣维克多山做类似项目,但都因当地政府出于环保考虑而被拒绝 。纵观他的所有“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在迎合讨好,迎合西方,讨好东方。从中也能看出人们对资本傲慢、文化冒犯、精英“自我膨胀”等诸多问题的觉醒与憎恶 。
文章水平超过大部分社评了。
话说西方有西方自己的正义
而东方也有东方自己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