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驴得水》
笑不出来的喜剧,从头到尾倒是哭了好几次。也许我比较感性吧。
故事讲了民国时期,四个知识分子,来到中国贫困地区,建立了三民小学,但是没有水喝,教育部不批拉水的驴的经费,就把驴作为“吕得水”老师上报获取经费。但是教育部特派员突如其来的视察让大家兵慌马乱,一个谎言需要更多谎言去弥补…
第一次哭是,铜匠在山坡上缀着张一曼不肯走。他说一句,张一曼就笑眯眯地反问:然后呢?背景蓝天白云和草地,不能再美。哭得就像心里开了个洞,按着好久缓不过劲来。
第二次,是裴魁山骂张一曼的时候。
第三次,是片子结尾,一声枪响….主题曲甜腻腻地唱起来,黑幕缓缓升起。
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另一个是电影《狗镇》,我看完想到了,也有不少人都想到了。
我看影评,很多人说确实有人笑了,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有人会笑。就像一句话,一个小说,作为一个电影,创作出它的人到底是要你笑还是要你哭,真的一点感觉不到么?笑的人情商是负吧。从开头,故事就又荒诞又让我害怕。永远都是蓝天白云绿草地的背景,假到让人不安,声嘶力竭神经病一样的夸张的前半段,越看越让人眉头拧巴,笑不出来。
电影的分水岭是一道黑屏,一行字幕“两个月后”。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在后半段爆发出来。有很多解读尝试把里面的每个人对应到现实中的每一类人,听起来确实十分有道理。感觉人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有一句话说的:当你落泪的时候,就已经与这首歌无关了,眼泪里都是自己的故事。电影也一样,小说也一样,如果能让人“同情”,必然是观众自己另有“隐情”。
张一曼坐在窗口唱着歌,剥着大蒜,裴魁山问她愿不愿意跟他远走高飞去西南联大,她说自己不去昆明,将白花花蒜衣一扬,笑嘻嘻的说“你看这儿多好,还能下雪呢!下雪啦,下雪啦~”那一幕,我心里说“你真可爱”,同时裴魁山也说了“你真可爱”。
这就是人,不是多伟大,也不是多渺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电影一样清清楚楚的分成前后两半,人的美好和阴暗,就如光影一样相伴相生。誓言,不论多么掷地有声,既不能代表过去,也不能保证将来,只能说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心实意,天地可鉴。那背叛的时候,仇恨的时候也是真心实意,天地可鉴的。感情是这样,抱负又何尝不是?和前两天看的priest的书里说的一样,哪个读书人读到横渠老先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没有涌起过豪情壮志。都怪这时间,磨人心神,提笔挥毫酝酿太久,落墨也不过一句“混口饭吃”。
《驴得水》这个片子,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觉得不好笑的骂它,觉得坏了电影规矩的骂它,觉得强行说教的也骂它。然而觉得他好的,却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好看”。小说是什么,话剧是什么,音乐是什么,电影又是什么?末了,能落得一句“好看”也就不枉创作者一番捯饬了。
最近在看那年那兔那些事 看第一季哭的稀里哗啦的。
看过了。
倒有点像看看这片子了
快看~
电影貌似挺不错的哟
能哭好几次你也确实是挺感性的
因为很感人啊!
很想看这片子,上映的时候没赶上。能让自己投入的就是好片子,管别人什么反应呢!
都没听过,简直后知后觉~看了感觉确实挺好的
电影确实不错,但越看心里越堵,眼睁睁看着美好的事物不断被毁坏心里很不是滋味。
让我联想到的另外一部电影是一个勺子。
好多影评也说道一个勺子….简直让我好奇了
反正这电影看完好蓝过的
一个勺子也挺好看的,更真实。
看图片也是挺萌的
讽刺意味极强,名上挂着是国民党统治下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类似的事发生呢……
《驴得水》喜剧的定位也就来自几个浅显的笑点布局,称其为笑点其实有些勉强,比起《夏洛特烦恼》小巫见大巫。我想之所以能成为2016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除了表面上一个没有学生的农村学校和五个人一台戏,更深沉的来自对人性的展现。
资源网站呀~挺干净的
发现第一个评论是我,
年会的时候,公司有人唱了一首 《我要你》
还是觉得挺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