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镜像

对于日本,中国人总有一种奇怪的情感:一方面来自于历史的沉重感使得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对日本家电汽车等的消费乐此不疲。
按说东亚中日韩三国之间,文化上近乎是同根同源,但是为什么会在近代的三国外交史上,惹出那么多的风波呢?
其实日本民族受中国文化熏陶渐染将近千年,其中儒家和佛家的影响深远,但是为什么这种提倡仁爱与道德的思想到了日本之后,却发展孕育了那种近乎偏执的武士道呢?而为什么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在礼仪方面远不如日本人谨小慎微呢?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茶艺书法到了日本居然可以发展成为茶道书道,而在本土却有日渐式微的情形呢?
其实追究其根源,还是与民族性格有关的。但是中日文化几乎同根同源,为什么会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我想,可能与中日文化之间的侧重点不同有关。
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将“仁”排在第一位,而日本则有句话“忠信是立身之本”。因此中国人“仁义”,日本人“忠信”。如果对比中日两国历史,很容易发现中国历史上为了推翻暴虐君王统治实行仁治的人,无论如何,在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得到的是正面的评价,而对比日本,日本根本就不存在改朝换代这种事,天皇才是万世一统的正宗,而幕府的将军也好,议会的首相也好,都是为了维护天皇而存在的,哪怕是在当今社会,日本人始终生活在天皇这一人间神的庇护之下。
有人会说日本人偷袭我们东三省,偷袭珍珠港,日本人的卑鄙哪里配得上“忠信”二字?
其实我觉得这不奇怪,日本人的思维就是所有的忠信只能给天皇。所以明治维新的时刻新选组也要用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哪怕在在二战日本开始溃败之后,会组织“神风特攻队”那样的疯狂的敢死队。因为天皇没有同意,为了天皇的荣誉,为了他们所谓的“忠信”,他们是可以抛弃作为个人的“信义”的,即所谓的“灭私奉公”。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日漫里窥见一斑:通常总有那么一个人背负起所有的恶名,却承担起来了漫画主题里所表达的“大义”;而这个人往往是最受作者和观众们喜欢的那个。也就是说,无论是日本的文化引导者,还是普罗大众,都是对于这种为了所谓大义,可以抛弃一切私德的行为是赞赏的。也就是说,为了“大义”,可以灭绝自己的人性,泯灭自我的良心。所以现在的我一点也不奇怪为什么日本人会做出南京大屠杀那种骇人听闻的恶行。也许在他们眼里,那只不过是一点点的“灭私奉公”罢了。毕竟,战败后,不少日本人也被命令自杀,在他们眼里,大义高于一切。
然而这种偏执却不能坚持到最后,一旦天皇投降,日本人觉得一切屈服都是合理的。因此美国人在冲绳驻扎之后,日本人甚至喜气洋洋的为美军准备了各种随军慰安所,特意组织民妇民夫从事特殊工种,也许在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民的眼里看来,这种事简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耻辱,但是日本人却可以把它当做是对天皇无限忠诚的一种表示。所以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来说,这真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却更为看重作为个人的修养和尊严。儒家经典《大学》里讲到平天下需先治其国,治其国需先齐其家,齐其家需先修其身,修其身则需先正其心。说正心是根本,是事物之始。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个人内心的修养是极为看重的。我们常常会这样想“这个人虽然不修边幅,但是内心是善良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个人内心的善良,就不由自主的降低了对他的要求。因此我们对于公交车上面吵吵闹闹,但是主动让座给老年人的青年还是会投去赞赏的目光,会说他俗得彻底,善得可爱;但是对于那种彬彬有礼,内心腹黑的家伙却会给出衣冠禽兽的评价。
但是日本人却一直彬彬有礼,总是鞠躬,低头。但是却始终给人距离感。因为日语本身是一种挺暧昧的语言(这一点以后有空会说,不然扯太远了)。所以很多和日本人相处过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他在对你笑,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给大家的印象很有礼貌,而中国人却是不修边幅的。
日本人注重形式,所以鞠躬到位,敬礼用力;重视形式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可以发展出书道茶道。重视形式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就可能会变成一种过度的表演。因此我们可以看见日本料理吃个烤肉要先炸后用吸油纸吸油再煎接着煮等等。有人开玩笑说,真是还没有熟就饿死了。这一点中国人也有些费时的菜,但是如此繁琐的处理方式,务实的中国人没有耐心这样做。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更为接近:务实而功利。这并不是贬义,只是相比日本人对于过去所谓的“大义”中国人和美国人都能灵活的变通,以作出最符合自己心灵准则的抉择。然而日本人却会被自己的所谓“大义”束缚,作出一些违背个人道德的事情,比如说杀戮。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二战史中参见。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文化血脉十分相近,但如今却像是镜中背道而驰的双子一样,渐行渐远。

共有 1 条评论

回复 坏猫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