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

昨天我们教授的一个朋友N来做客。N是一个在东南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日本人,我们见面的时候他给我说了几句中文寒暄,虽然说得很磕巴,但确实是中文。问起他为什么要去中国就职,答曰:嘛,因为在日本找不到工作了。我说这绝对是开玩笑吧,哈哈哈。回复:实际上是原来的老板派去的。

后来上网稍微搜了一下N,发现有一篇日语的报道,说是他托身东南大学,与几个日本学校合作,做出了很厉害的科研成果。我又在人民网上搜到中文的帖子:N在中国做出了不得了的东西,日本网友纷纷质问为什么日本留不住此等人才,厉害的人都去了中国balabala。我翻遍全网,也就这两则报道,根本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日本网友”在哪。查了一下发帖的人,他的大部分帖子是自吹自擂的狗屁不通,约摸是个五毛。

不禁感慨,传谣的成本真是低廉。并且,恶意的不好的言论有人追究法律责任,那么吹嘘的夸张的言论怎么就不算是谣言了呢?

前段时间微信出了一个“辟谣”,大家拍手称快之余,又 困惑了:既然新闻有假新闻,那辟谣就一定是真辟谣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妙,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取个“辟谣”的名字就是正义的一方了?高举“打假”的旗号就说的是真话了?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资讯还没有现在这么庞杂,查不到是因为信息不够,而现在查不到更多是因为信息太多,真正有用的被淹没了。

依稀记得我刚上初中那会儿,家里没有电脑,就总是去同学家玩。上网还用的是拨号。她在玩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看着,因为好奇,经常指着各种广告问她“这是什么?”她不耐烦的样子活脱脱就是我现在有时候回复父母的样子。因为见得多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已经自然地产生了“信息屏蔽”功能。然而我们父辈年纪大一些的人,还停留在对网上爆炸的信息好奇的年代——分不清什么是广告、什么是谣言。这也赋予了“我妈在朋友圈转发的”特别的涵义。

昨天和妈妈通电话,问她iphone用的感觉,提到了很干净,不会瞎点就装上什么东西。我也感觉iphone这点给年长得人用非常好:一刀切,如果不是真的想装软件,还真的装不上。与之相对的,最初开始装软件的时候总要有个年轻人“帮忙弄好手机”。信息屏蔽如果做到像苹果手机这样一刀切,那和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又有什么区别呢?不会装软件的人没有软件用,同理,不会发问的人依然没有信息。

每天打开电脑,有人需要一个搜索框,有人需要一张导航页面。会不会被谣言误导也许就在于此间差别了吧。

共有 14 条评论

  1.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求真、求实的能力(斜眼笑)
    学术大牛科研论文都可以造假,所以要有质疑精神。我个人觉得对于信息的信任程度和一个人受教育水平及价值观是相关的。
    看到iphone的时候想到的是国内的“局域网”形互联网。

    来自北京
  2. “既然新闻有假新闻,那辟谣就一定是真辟谣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妙,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取个“辟谣”的名字就是正义的一方了?高举“打假”的旗号就说的是真话了?”

    这话说的硬,说的好!

    来自辽宁
  3. 父母不会用智能产品时,很着急的教会了他们,如今又在焦虑担心他们不要上当受骗,有时候吼完了又后悔。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求真、求实的能力”楼上说得很对。不过这个高等教育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比如我父母虽然都是80年代的大学生,但如今年纪大了,分辨广告和推销的能力大概和小学生差不多。

    来自江苏
  4. 拥有正常的思辨思维和流通的信息源才能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自行对照信谣传谣人是否有这样两点。

    来自广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