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航拍中国》一点观后感

20170201023413583
这部纪录片之前就有听说过,最近抽空看了一集,第一集讲海南。缺点是时间比较紧,信息量又大,虽然在努力串联成线,还是显得琐碎了一些。优点的话,就不胜枚举了,不论是作为知识补充还是风景片,都赏心悦目,非常值得一看。

看了以后想到一点东西,就写写。

人们通常总是先入为主地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实际上大多数人,比如我是理工出生,很多知识并没有增长,历史、地理、生物、经济,在高考之后就发展停滞了。这种停滞是全方位的,除了书本学过的那点,其他一无所知。同样,对于文科出身的人,其化学认知,恐怕和几百年前元素周期表刚被发现之时并无二致。

想清楚这一点就很恐怖,路上熙熙攘攘的人们,脑子里大部分知识和古人一个水平,却生活在现代世界,只因为会使用手机电脑等一些娱乐设备就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无所不知。

我家乡在著名的内斗大省江苏,以前很少努力去理解过其他地域的人。即使大学时期身在福建,因为抵触心理,除了被动获得的知识,我对福建一无所知。来到日本以后我开始努力理解日本的历史、地理,此时顿悟,何止日本,我对这个世界就是一无所知的:从中国到世界。

《航拍中国》这部片子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一些空白,提供一个浏览式的概况缩影,最热门和最典型的值得介绍的东西被收录下来。即使不用亲临,也能对中国的某个省份有个粗略的印象化的了解。勾起了我旅游兴趣的同时,又使我惊叹于世界之大,有太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地貌、植被、生物、人类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

促使我推荐这部纪录片的是一个帖子:在论坛看到有人问,以后是不是都不会有农民了,现在谁还会去种地?我想起了纪录片中提到的渔民的生活,以海为生的人们。也许很多人觉得读书最后找一份工作就是生活的常态,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一样的生活形态。有人出生在船上就开始学习各种和海打交道的方式,成年以后继承父母祖辈的事业,说不定人家还觉得跑到岸上读书上学最后坐办公室写PPT的人很奇怪呢。那么从小就和田地打交道的人,如果不擅长课业、不喜欢大城市冷漠的人际,回去继承父母的事业料理田地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办法度过这样平凡的一生。

去东京的时候,我去了筑地市场(东京最大的海鲜市场)。人很多,几乎走不动路,两岸都是卖大鱼大螃蟹各种海货的店铺,商家的吆喝此起彼伏。快要走出去的时候,路口也是一家小店,门口两个孩子,是姐弟。姐姐声嘶力竭地对路人喊着“一千一千”,弟弟在旁边手脚麻利地给客人处理鱼。两人看起来一个初中,一个也就小学。父母在店里忙其他生意。我当时惊诧的不行,两人完全不像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的任何和日本孩子——那种纤弱的小孩,穿着制式校服,背着方形皮书包,带着可爱的帽子,每天早上在全职主妇妈妈的带领下排队走上校车。

这就是所谓的另一种生活。中国不能被一言以蔽之地贴上标签,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也一样。人除了群居的特性,个体才是本质。

写在最后的是一个梗,博君一笑。

为什么有的人很厉害,看到别人穿的都知道是什么牌子多少钱?

—见多识广呗,比如我就知道衬衫的价格是9磅15便士。

共有 5 条评论

  1. 写得很好。社会就是个大染缸,也是个论资排辈的按阶级划分的组织架构,当年毛爷爷想打破,最后还是失败了。

    p.s. 这部纪录片在腾讯里跳出来有一阵了,看来是时候找时间把它看完。

    来自江苏
  2. 哈哈哈。
    看完前半部分的时候想到的是“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学海无涯,一个厨子有必要熟识木匠的工作吗
    这部记录片好像看过一期上海的,然后没找到其他资源,就没继续追,角度还蛮新颖的。之前看过《美丽中国》和《地球脉动》当时是真的被震撼到,大自然真的是太奇妙了。其实觉得《舌尖上的中国》也不错哈哈哈。
    因为生长于北方农村,现在我们那的情况是年轻人基本没有会种地的了,我自己觉得在我们那可能我父辈那一代要成为最后一代真正的农民了。但是现在又在搞土地改革,我爹告诉我这次改革叫“村民变股民”,感觉从伪“私有化”要变成真“公有制”了,如果照这样可能就会雇佣劳动力来承担农民的工作,发放工资,感觉农民会成为一个职业。
    因为看了几部是枝裕和的电影,所以觉得你说的那对卖鱼姐弟在日本出现不怎么奇怪。每月都会找一个国内公益项目捐十块钱,看着他们的遭遇也会觉得自己活得挺好的。

    来自北京
  3.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嘛,保持这个状态的话知识肯定是在增长的。
    话说这部片子我在油管上收藏了,但是太长了还没抽空看

    来自江苏

回复 SN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