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见闻
去年十一月我入职了现在的学校,是一所日本的“高专”,全称叫国立高等专门学校。(最近很火的咒术回战中的“咒术高专”一样的高专)
所谓高专和国内的高专不一样,这是一个带高中部的学院。学生在这里读完高中三年以后,可以再进行两年的学习,称为“四年生,五年生”,等于普通大学大一,大二。此时可以毕业,拿到“高专”学位,去工作。但也可以继续学习,进入专攻科学习两年,称为“专攻一年生,二年生”,等于普通大学的大三,大四。这两年结束以后,取得大学的学士学位,可以参加其他学校的硕士入学考试,成为硕士,与普通大学毕业无异。
也就是说:
3年高中+大学前2年=高专5年,高专毕业
3年高中+大学前2年+大学后2年=高专5年+专攻科2年, 学士学位毕业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没有硕博点的学院。与普通大学不同的是,从专攻四年开始,学生就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了。也就是说,从大一开始就像硕博一样天天做实验。在日本,五年“高专“”是专为理工设计的,而两年“短期大学”是为文科设立的,两者并列。短大,没有高中部。
我来了以后很吃惊的发现,这个实验室挺标准的,课题也不错。日本的高专是为了产学结合而设立的中间地带的学校,和工业应用更紧密些。主要是为了把大学里高端的课题,转化成可以应用的东西。比如说在大阪大学,我做燃料电池,主要是一些不计成本的活性的讨论。而在这里他们接的国家项目是关于如何具体实现燃料电池,和丰田之类的企业组成的委员会联系更多些。
实验室的学生去向,有五年毕业以后去东京大学继续读本科的。但大多数是专攻科两年毕业后去京都大学读硕士。京都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合作实验室每年接收这里的学生。去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奈良先端的也有一些。总而言之,学生毕业以后的去向都很好。我发现这里的学生和大学很不一样。好的大学的学生肯定是高中成绩比较好,脑子聪明,但是很多时候读书只是出于为了学位,虽然活干的还不错,但是对干活没什么热情,只是出于责任心。这里学生明显对科研有极大的兴趣,自发做实验,不用人管,有很强的的自驱性。除了年轻一些算缺点,比起大多数一流大学的学生,实际用起来可能更好。
下面是对老板的一些思考。
我在大阪大学见到的老师,热心学生的当然也有。但是大部分是在忙自己的事情,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实验室的大教授。主要是博士在带硕士,硕士带大四学生,一对一。教授很神秘,每天不知道在干嘛。教授之下还有副教授和助教,副教授负责科研,论文,大部分项目课题;助教负责自己的课题,学生事务,仪器之类的。算得上是分工仔细的小公司。
但是高专的课题就比较少了,可能老板接到一个课题,会拆成很多个部分,分给下面各个学生去做。而这样的课题,可能在大学,只是由一个博士负责而已。大学的教授课题实在太多,没有精力亲自指导,只会管一些重要的课题。高专就不一样,老板会经常跟踪学生的进度。
很难说哪种模式更好,这完全就是不同的体量决定的。大学培养出的博士当然能够处理更多科研的问题。高专更像是一种预科,提前演练一下去读硕士做科研会怎么样。
最后是对日本科研的思考。
日本很有一种“坐冷板凳”的倨傲,当然也是因为僵化的社会和稳定的体制给了日本人底气这样去耗。可以说是“工匠精神”,也可以说是“不知变通”。中国的科研是比较喜欢追逐热点的,而日本大多数学者对“热点”并没有兴趣。
我博士毕业前要找博后,当时发现美国科研界的方向和日本出入很大,萌生了转二维材料或者其他电池的想法。把实验室候选名单给我副教授看了,他只说,你为什么不找燃料电池的实验室?可见日本人真的很在意科研经历的统一和延续性。在日本做科研,首先要有自己得意的点,然后以这个点为基准,去做各种各样的结合的工作,但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不是完全转去最近的热点。
业界流传日本人不在意文章,这是假的。日本人不是不在意文章,是“只在意自己做的能不能发好文章”。你肯定会觉得这不是一样么?不一样,大前提是“我不会改变自己做东西”,然后才是“发文章”。国内以文章为指标,很多时候就出现不少人宁可转行,也要文章。这里面逻辑关系很有问题。不是因为别人发了nature,所以他厉害。正确的逻辑是:他厉害,所以他发了nature。
以及我觉得日本对自己的科研有很明确的定位,可以说是“器”吧。认为自己是实现概念的那只手。如果说厉害的概念设计都是美国提出的,那么日本就去解决工程问题,打造成品。对于很多细节的东西,日本很愿意花钱花时间去验证,去研究。日本人往往对其他国家的工作存疑,对本国研究内容更信任。日本的社会从上到下,都突出一个“稳”字,连产品、成果也是如此。
反观中国,我至今不知道中国的定位如何。口号当然是要世界领先的,实际上乱来的东西也挺多。不否认作为大国,中国肯定是有能力走到大脑的位置的,但是现阶段我们实际不就是最末端的位置么,连“器”都不是。靠模仿,拆别人的成品,然后复制。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好些,不过谈谈看到的东西以及产生的思考罢了。
因为国内浮躁风气盛行,科研工作者想的都是如何搞钱买房子,其次有精力再做做科研,这里面因素也挺多的
博主厉害哇!加油。PS:照片风景很棒
实际上我很想和前辈请教点东西的…现在也很迷茫
关于国内的风气,弊端大家也都了解,这里就都不多说了,但是“更加灵活”也是相比日本的一个优点吧,毕竟日本有时候过于追求“稳”而有一种固步自封的感觉。
再说日本的研究室环境,基本上都是老板放养,对学生没有什么支持,也就是“博士在带硕士,硕士带大四学生”(虽然国内大部分也一样),但是我这种导师的第一届,真的有些痛苦。
但是反过来说,相对的放养就是坏吗?至少对材料类专业,我觉得不是,毕竟这个专业、行业已经“过分的饱和”了,有时候也有点太脱离“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了。
现在遇到一个困惑,自己想读博,同学说考虑大阪大学,但是我导师希望我能在她这里继续读。如果去了大阪大,可以确定是是满足一个名校情结,但是经济成本和课题,以及能否遇到一个人品OK的老师都是未知数。如果在本校读,优点是没什么经济成本,导师还会给点工资。导师虽然给不了太多科研上的支持但是至少人品没啥问题,师门(ozaki yukihiro组)里的其他老师也会经常一起研讨,乡下的环境也更好一些。但是学校名气就。。。。或许我考虑的太早了,现在才读了1.5年硕士,还有1.5年才毕业(JAIST有3年的硕士项目,第三年不用交学费,导师也每个学期给我时薪1400的助理工资(摸鱼领钱))。但是很迷茫,毕竟日本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吃紧,很多优势也渐渐被国内赶超,何况还有日本日益拉跨的社会、经济环境。。。
还是想获得一些建议呢(当然email我也ok啦)
第一要考虑的是时间成本。比如你去东大京大阪大读博士,三年起步,一般老师觉得你是中途入学的,可能会延期到四年。找老师是比较麻烦的,但是如果找到合适的老师,一般来说会给你提供博士期间的一些补助的,经济上不用担心。如果是自费读,那完全没有意义,不该去。那么,你在JAIST要读几年能博士毕业呢?如果你的硕士三年结束以后,只要加上两年可以博士毕业,我觉得还是比较划算的。26岁博士毕业和28、29毕业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整个人心态、状态也不一样。你要考虑时间成本。
然后就是JAIST到底好不好。我认为是个挺不错的学校,也相当有知名度。你对它不满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你的老师没有很好的平台。换角度,如果你的老师是个大佬,nature、science一大堆,你毕业了也能发这些,想必你不会在意这是什么学校。所以说白了,你就是觉得自己所在的实验室没有前途。你说换个学校老师人品好不好有没有成果都是未知数。我觉得这不是未知数,你只要用心打听,想必一定可以找到满意的人。而且你已经在日本了,可得到的信息更多,甚至可以面谈。
我建议你尽早着手开始找实验室和老师,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地方,那个老师人品、学校知名度、成果都能远远优于现在的实验室,也就是说你多花两三年的时间也值得的话,就去。如果只能找到略微优于现在实验室的地方,那你就要考虑时间成本了。总而言之,不试一试是不能下结论的。如果失败了,实在找不到什么好地方,最差也就是继续在这实验室读博,没有任何损失。
关于“天坑专业已经饱和”、“脱离以人为本”这样的话题,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很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需要时间才能琢磨出成熟的想法。很多人最后没有继续做科研,理由是“神圣的科研背弃了我”,他们认为的心目中的东西,一旦触及本质的时候,发现它“不神圣”了。可是实际上,恰恰是这些离开的人,“背弃了科研”。【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首先谢谢前辈的建议,这里我有几个问题想进一步请教:
1.关于时间成本,我硕士毕业是26岁,比较理想化也是2-3年毕业。
2.基于1,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好不好毕业。如果在JAIST,硕士阶段做点东西+博士阶段做点东西基本上是容易毕业的,而且因为学分认证等情况,在JAIST读博基本上不用再上课,可以专心于毕业。但是在其他学校就要考虑课程学分、换研究方向的重新开始等….有个北海道大学的教授(之前在NIMS)做生物纳米发光药物(要做合成,而现在的只需要做光谱表征,实验上是时间成本差异就非常大),因为我本科做类似方向他说很相近所以一直建议我去读他的博,但是关于具体细节也没说过。所以关于时间成本真的很纠结。
3.基于1,关于经济,专业和工作经验的问题。在JAIST可以确定自费的话也基本上能做到“事实上不用自己掏钱”,而且JAIST的硕博都是要求做副课题的,我的副课题是CG建模方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也算给自己留后路),不知道其他学校有没有可以这种“一心二用的培养方案”,因为就我个人来说,是非常讨厌“工具人化”的。同理就是目前在JAIST是放养的,可以基于一些资源去自己找兼职实习等,导师对此也支持。(当然硕士不卡人,可能也是感觉轻松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从知乎上看,很多人博士毕业才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感觉把路走太窄也不好,因为自己家里是白手起家的创业家庭,不太认可“学生思维”。我看了一些教授的招生公告,基本上都是建议走CSC,至于给不给发补助就不好说了…
4.文章和发表。JAIST这里基本上不投OA,但也只是能发一些Nano Letter,PRB,Nanoscale级别的文章。我导师的文章也大多数是这个程度的,而联系我的其他教授也差不多是这个程度的文章。目前只见过一个天天发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老板,天天打卡996,偏劳动密集型的那种。关于学会发表基本上是每年都要有的。
5.校友会/师门资源,可能是我比较看重人脉资源所以对此比较在意(本科PTSD),JAIST的校友会资源属实一般,但是因为培养方案的特色并不封闭于研究室,因此目前也结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但是换到其他学校就不清楚了,因为材料类专业大多数是在研究室里工作,最后能否交到有趣的朋友也是未知数。至于师门资源我觉得日本人对外国人的态度都差不多,但也没有藏着掖着。
综上是进一步的问题,一方面是来自知乎的焦虑,另一方面就是看前辈对阪大的一些吐槽,以及我的一个幼驯染从东大毕业后死也不读博的吐槽,对泛材料类专业难免有些焦虑….
1,2.我是26博士毕业的。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不会换学校了,毕业时候年纪太大,接受不了。北海道大学之类的跟JAIST有什么区别?如果是东京大学我可能会考虑下,而且博士真很看老师。
3.博士是一份工作,理论上就该拿工资的。招CSC常见,因为老师不想花钱招人。总有老师会愿意花钱招人的,你要多发邮件问,很看运气。其他地方的博士也不上课,至少阪大如此。不知道你说的“工具人化”、“学生思维”是啥,别人给钱我干活,各取所需而已。我对兼职实习没有任何兴趣,累了,没时间做别的。
4.这种程度的文章挺好的,如果你毕业能发这些的话足够了
5.不是很懂你说的人脉资源是啥。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觉得自己是什么货色,遇到的也是差不多的人。如果感觉周围的人不如自己或者比自己强太多,可能来错了地方,该换个地方。“有趣的朋友”对我而言可能没什么意义,如果用得上的话,我和很多人都会互相交换利益,成为“有用的朋友”。这依然取决于自己怎样,对方就是差不多量级的。
嗯嗯,谢谢前辈的建议。26岁博士毕业真好啊…我19岁读大学,23岁本科毕业就来日本了。。。。羡慕你
我查过你老师了,虽然你老师是新人,但是她原来的老师好像挺能混的。既来之则安之吧,每个地方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每个实验室能存在肯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文章的话,一靠个人努力,二看运气更多些,不必强求。就算你换个学校,还是一样的要重新开始适应环境。如果你真的有名校情结,不如把东京大学相关领域的老师都投一遍,能成就去。不能也算是努力过了。
主要还是生活水准的问题,国内从贫到富时间跨度太短了,而且社会、尤其是家长非常浮躁、现实,投入产出要求太高。
在国内好像都喜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说是自己的成果。
国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一个大国没有科研是不行的,吃一亏长一智,会逐步完善和规范起来吧
顺着十年之约的链接跑过来的。网站做的很不错,博主也很优秀!
我遇到的高专的学生也是普遍吃苦耐劳,感觉还是不错,学部的学生聪明一些各方面全面一些,可是大多喜欢吃喝玩乐没那么努力……
不过另外,日本缺少学生(愿意读博的)也是一个问题。
喜欢吃喝玩乐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