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1984》

书名:《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英】

书评:

一个小小的目录,谈一谈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讨论的问题。作为一个工科生,实在是人文素养有限,没有很多的哲学思考,这里只能表述一些现阶段的狭隘的思考。

· 与史实重合的预言。(党的疯狂行为)
· 党建立以后出生的人。
· 权力的目的是权力。
· 什么是自由(二加二到底等于几?)
· 阶级是否永远存在(阶级的本质?)
· 人类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 与史实重合的预言。

这本书构想了一个集权共产主义社会。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非常恐怖,冷汗都下来了。因为这本书是1948年英国人写的,但是却预言了中国建国以后几十年内发生的许多事情,连细节都一模一样。只是背景换成了伦敦·大洋国。虽然初读惊心,相信每一个初读此书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害怕。

这就好比,高考过后很多年的某个上午,拜访小学老师,她向你展示了一份写成于小学时候的花名册, 记录着每个人的高考分数。没有比这更见鬼的事情了。

但是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并不是什么预言了,历史总是如此相似。我国在科技上落后于某些国家,政治上也是落后的。无非是相同的事情早已发生过,笔者做了一些记录,又辅以适当的发挥而已。文中预言包括领导人的时间线与行为,还有针对民众的实行的政策,具体与历史如何重合不方便讨论,有兴趣的可以自行阅读。

 

  • 党建立以后出生的人。

文中裘莉亚这个角色,是矛盾的。她敢于和主角温斯顿谈恋爱,违反了党的规定。大胆又懦弱,聪明又糊涂。在温斯顿看来,代表了党建立以后的某些人。“这一代人是在革命后的世界中长大的,不知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象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加以回避,就象兔子躲开猎狗一样”。当温斯顿与她讨论这一代不能完成的事情,如何才能交给下一代去做。她表示:我对下一代没有兴趣,亲爱的。我只对我们自己有兴趣。不能评价,因为我没办法评价。

 

  • 权力的目的是权力。

我和我爸讨论过一些历史上面的事情,大概是我了解了一部分事情以后带着疑问和我爸讨论。他很睿智的指出,要看透一个事情的本质很简单,只要看谁是最终受益者,就会知道谁是幕后发动者。本文的一段话让我觉得很深刻:

我们很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的目的是拷打。权力的目的是权力。

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是独裁者。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从来都不是神话故事。

 

  • 什么是自由(二加二到底等于几?)

他拣起儿童历史教科书,看一看卷首的老大哥相片。那双富有魅力的眼睛注视着他。好象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压着你——一种能够刺穿你的头颅,压迫你的脑子,吓破你的胆子,几乎使你放弃一切信念,不相信自己感官的东西。到最后,党可以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你就不得不相信它。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这两段摘录自文中。虽然都不是对自由的最终解答,却是一些对于自由的讨论。初见的时候,有一点惺惺相惜,觉得自己所想被道破了:选择理工,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不能被否认的,不同于人文学科的不确定性。在这个领域,相对自由可能会多一点。但是仔细思考了以后又觉得,自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并不是二加二等于四还是等于五,就可以证明自由或者不自由的。如果你所认为的选择是别人引导你做出的选择,你所认为的自由是别人赋予你的自由,那么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呢?这就回到了党那句看似荒诞的口号上:

自由即奴役。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自由,就越自律,越不自由。在这里,我终于能够有点理解priest在《残次品》里面对于自由的讨论了。

 

  • 阶级是否永远存在(阶级的本质?)

是的,永远存在。

机器发明以后,有一些学者提出,生产条件早已达到了人人富裕没有阶级的水平,即共产主义,但是共同富裕却迟迟没有实现。文中将这种迟迟没有实现归咎于当权者的阴谋,发动战争消耗物资,降低生活水平,控制政权,维护统治。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阶级是永远存在的,不论生产水平,物质条件达到怎样的丰富,阶级都是存在的。

我承认,未来社会可能所有人都会被人工智能解放,不用工作,只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可以了。然而,温饱和享受还是不一样的。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穷奢极欲从来不是一种幻想。就算变成了星际世界,每个人拥有一整个地球的所有资源,所有人还是想要两个地球。拥有两个地球的人,还是想要十个地球。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青铜器时代,铜是很珍贵的金属,只有统治阶级才用得起。现在人人都可以用铜了,是不是说明人人都富裕了,共同富裕了呢?没有。因为还有金银,还有铂金。“人人富裕”“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是一个伪命题,绝对条件可以达到,可是相对人心的欲望而言,是不存在的概念。

所以必然会产生“阶级”,有能力的人位于金字塔的顶端,而下面的人总是在爬梯子。

所以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不是不论什么社会都有最底层的人?”“这些人怎么办?”,这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是的,永远存在;不怎么办,存在就存在。

回到“最底层的人”这种概念上的时候,我们就会讨论到什么是“最底层的人”。这种从阶级天梯上往下掉落得人,必然是因为不够优秀。那“优秀”的定义是什么?《残次品》里写道,世界瞬息万变,有些品质,现在很可能是“缺憾”,五年、十年以后又变成了“优势”,永远不要否定自己。这是个很鼓舞人心的想法。但是,不论社会如何变迁,一些基本的概念还是存在的,“好”和“坏”的品质还是可以被一眼识破的。可以唯心地规定好坏,但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最终会选择物质,客观存在选择与客观存在相符的“好坏”。即,“好坏”的概念可以短期、有范围的“唯心”,却不能永恒、广义的“唯心”。

这也是对于这本书中党的讨论。因为党在抹杀人的意志的时候是“唯心”的。

 

  • 人类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这个问题牵涉到“什么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是“什么东西存在于社会变革之中,永恒不变”。主角给出的答案是“人的精神”、“人的感情、私人关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主角的这种精神和感情,又被轻而易举地抹杀了。这是否说明他的答案错了呢?

我仔细地想了很久,这个答案是对的,至少我认为是对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诗歌反复吟颂的都是爱情。流传下来的也是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这里的人的精神、人的感情,不是一个人精神和一个人的感情,这是人的共性,所有人都能在短暂的生命中有幸体会到的东西。尽管它可能转瞬即逝:发生的时候浓烈得可以到吞噬人的生命,消失的时候又毫无痕迹仿佛不曾存在。但这确实是因人而异的生命波形中,可以发生共振的节点。爱憎是那样的善变无常,却又引领着生而为人的自觉。在不同的历史面前,以“人心”的形式左右着进程,时而令后人大跌眼镜啼笑皆非,时而又令读者心潮起伏拍手称快。

在“人类未来将会走向何方”的提问之下,我愿意投priest的答案一票:

比金钱更珍贵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

身而为人的精神将引领我们。

 

==同书书评==

共有 8 条评论

  1. 我当初买这本书时,是最后一版简装版了,以后再也买不到这个简装版,董乐山翻译的了。董乐山也已作古,临终之前要求骨灰不准葬在中国。

    来自云南
  2. 这本书可是大名鼎鼎,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具有现实意义。可我一直都没读过,前几天才买了中英文版,以后抽空读读。

    来自江苏

回复 大致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